從技術特點上來說,區塊鏈與人工智能兩項技術非?;パa,相輔相成。 圖片來源:中國軟件網
沒有區塊鏈,人工智能就像是在沙地上蓋房子;有了區塊鏈,它就相當于在鋼筋混凝土地基上蓋高樓大廈。區塊鏈為人工智能奠定了可信、可靠、可用和高效的數據基礎。
見習記者 趙利利
從技術特點上來說,區塊鏈與人工智能兩項技術非常互補,相輔相成。圖片來源:中國軟件網
李媛已經說不清這場主題為“價值互聯·共建生態”的高峰論壇是她今年參加的為數眾多的區塊鏈論壇中的第幾場。她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雖然會議內容的質量參差不齊,“多少有些浪費與會者的時間”,但作為投資人,她依然不想錯過這其中任何一個可能的投資契機。
“都說區塊鏈就是下一個互聯網,沒準兒其中就潛伏著下個風口中的獨角獸。”李媛開玩笑道。而這次,吸引她到來的是“區塊鏈+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和區塊鏈組“CP”(配對)可以制造出什么火花?人工智能如何架構在區塊鏈之上?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結合之后是不是一個顛覆性的技術,如何顛覆?李媛想了解的問題正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勇近期的研究項目。
形成自治智能體
“關鍵詞分析顯示,2017年,人工智能是最炙手可熱的技術,區塊鏈位居第四。幾個月之后,2018年,區塊鏈強勢擠進第一位,人工智能成為第二位。”袁勇提供的這組分析結果在數據對比圖中清晰可見,而在一幅由現階段技術熱詞分析形成的云圖中,“區塊鏈”三個大字赫然占據了最顯眼的位置。
“從技術特點上來說,這兩項技術非?;パa,相輔相成。”袁勇表示,人工智能是一種偏向于中心化的研究。從2016年的AlphaGo到現在的超級計算、深度學習,包括一些新的AI算法模式,其實都是通過大量計算實現的,是中心化的智能。
與中心化智能相對應的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智能?;ヂ摼W出現之后,有了人肉搜索、眾包等分布式智能形式。但這些形式并沒有隨著互聯網的深度發展進一步成為更加成熟的社會智能,進而產生具有更大影響力的社會、經濟效益。在袁勇看來,這是因為人肉搜索沒有激勵機制,“大家進行搜索憑借的是情懷、好奇心或其他自發的組織機制,是不可持續的”。
區塊鏈的技術特色則表現為分布式與去中心化、自主性與自動化、組織化與有序性。袁勇表示,區塊鏈最重要的特點是“去中心化自治”,其P2P組網、分布式共識協作和基于貢獻的經濟激勵等機制本身就是分布式自治社會系統的自然建模。區塊鏈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將作為分布式系統中的一個自主和自治的智能體。
袁勇展示了一條標記技術變遷的時間軸,從左到右依次為:啟發智能、邏輯智能、計算智能、網絡智能、集中式智能、分布式智能,貫穿時間軸的還有與不同智能階段相對應的技術形式:大型機、PC機、客戶端/服務器、互聯網、云計算/超算、區塊鏈。在計算模式的演變過程中,分布式智能雖然在時間次序上列于集中式智能之后,但他解釋道,這并不意味著分布式智能會代替人工智能,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人工智能并存,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袁勇直言,“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結合會產生很多火花,甚至會燃起熊熊大火,最大的火花將預示著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再度崛起。”
實現自底向上的控制
被稱為“網絡文化”發言人的凱文·凱利曾經在其所著的《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一書中預言: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是去中心化和自底向上的控制。區塊鏈+人工智能的組織方式或正在將其變為現實。
早期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側重于自頂向下的分布式問題求解,其目標是要創建大粒度的智能協作群體,它們之間共同工作以對某一問題進行求解。袁勇介紹道,后來的研究則是自底向上的分布式多智能體系統,但缺乏落地場景。
“區塊鏈的出現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白。”袁勇說,區塊鏈驅動的分布式人工智能將成為真正自下而上的“涌現智能”。他表示,區塊鏈+人工智能的運作模式為基于智能體的談判、協調與協作的去中心化的決策共識和去中心化的算法共識,其管理規則是真正的“智能”合約。
廖紅權是一家大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CTO兼該公司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的采訪,他表示看好“區塊鏈+人工智能”的未來。
“人工智能重構了生產力,區塊鏈重構了生產關系。區塊鏈為AI普惠的落地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同時確保了數據的安全性。區塊鏈是數字化社會中AI普惠的基石。”廖紅權說。
對這組“CP”組成的融合導向同樣持贊同態度的還有自我調侃為“幣圈韭菜”的資深互聯網工程師獨道東。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區塊鏈能解決數據、商品的可信問題,人工智能解決效率問題,兩者相結合會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這其中,傳統生產消費模式將通過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的互動重新建構業態。“區塊鏈負責提供可信數據記錄,人工智能利用算法分析數據。”獨道東描述道,在商品生產消費的整個流程中,把生產到消費的數據都記錄于區塊鏈,這樣可以識別、溯源商品,然后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各個階段的數據,可以看到各個階段的瓶頸。
即使是目前人們熟知的“挖礦”,也會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形成不同的生態。袁勇表示,人工智能會把目前相對機械化的靜態、預定義程序規則的“礦工形式”變成具有自主性、自治性、反應性、適應性、社會性的智能體。
“通過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機制,醫療行業的AI 如果構建在區塊鏈之上能使數據所有者(病人)、數據持有者(醫院)、分析開發使用者等多方受益。”廖紅權進一步舉例補充道。
袁勇作了一個比喻,“沒有區塊鏈,人工智能就像是在沙地上蓋房子;有了區塊鏈,它就相當于在鋼筋混凝土地基上蓋高樓大廈。區塊鏈為人工智能奠定了可信、可靠、可用和高效的數據基礎”。
尚需技術推進與實踐驗證
早前,工信部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區塊鏈要成為價值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還需要技術的推動和時間的驗證。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實現區塊鏈+人工智能的應用落地同樣尚需時日。
受制于技術本身的成熟度,現階段區塊鏈的運行并沒有那么高效,但是,袁勇認為,未來,區塊鏈的大規模應用將大幅提高社會的運行效率。
“區塊鏈目前最多的應用就是發幣,發幣有必要性,可以起到激勵作用。但是如果只發幣,不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它一定會消失歸零。”獨道東表示,“與此不同,人工智能的發展則比較健康,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如果落在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將獲得更好的發展。”
獨道東認為,目前區塊鏈和人工智能都還在發展底層平臺,沒有通用平臺支持,還不是上層應用的時代,“不像互聯網,已經有谷歌搜索、臉書、淘寶、微信這種超級應用”。但他也表示,它們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快。
什么時候落地?“任何一項新技術都有一個從萌芽到爆發式增長,再到下跌至泡沫破滅,然后回歸穩健的成長過程。”廖紅權描述了他預估的時間表,“2020年會步入穩健發展,并產生實質性進展和效益”。
兩年來,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多次冠以“顛覆性”這樣的形容詞,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強強聯手”是不是“顛覆性”更強?
“非顛覆,是技術自然演進的結果。”袁勇最后說。(文中李媛系化名)
《中國科學報》 (2018-08-30 第6版 前沿)
[責編:趙清建]